关灯
护眼
字体:

商鞅变法(第1页)

秦国,这个位于战国时代西部边疆的国家,在初期由于王室宗族势力的强势掌控,导致国家治理陷入困境。这些贵族只顾私人利益,不顾国家大局,使得秦国呈现出“内乱频仍、兵力薄弱且国君威望低落”的衰颓景象,列国诸侯纷纷轻视秦国,甚至视之为蛮夷。然而,在公元前361年,年轻有为的秦孝公继承王位,年仅21岁却胸怀壮志,矢志提升秦国实力,使其在诸侯国中崛起。他广布诏令,寻求能使秦国强大的奇谋异策,并承诺给予献策者高位厚禄,乃至封土裂疆的奖赏。

闻此消息,来自魏国的商鞅(原名公孙鞅,因其出身卫国,又称卫鞅),带着深厚的法学修养与改革理想的他决定投奔秦国。早年在魏国时,商鞅受到了丞相公叔痤的器重,但未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公叔痤临终前曾向魏惠王极力举荐商鞅接任丞相,甚至建议若不能用则应杀之,以防他为他国效力。然而魏惠王并未采纳公叔痤的意见,既未启用商鞅,也未对其下手。

商鞅在秦国得到了秦孝公宠臣景监的推荐,连续三次面见秦孝公,分别阐述了帝道、王道和霸道的不同治国理念,最终以霸道之策深深打动了秦孝公。随后,商鞅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度、重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奖励军功、统一全国度量衡、实施郡县制等,以此推动秦国走向富强。

秦孝公深受商鞅改革方案吸引,任命他为左庶长,负责主导变法工作。面对以甘龙、杜挚为的旧贵族阶层对变法的强烈反对,商鞅坚持“因时立法,因事制礼”的原则,强调法律应当适应时代需求而变通。秦孝公坚定支持商鞅,力排众议,坚决推进变法。

在正式颁行变法法令之前,为了树立朝廷信誉,商鞅在咸阳南门策划了一场“徙木立信”的事件。他设立一根三尺高的木桩,并许诺能将木桩移至北门者可获重赏,起初无人敢信,直到赏金提高至五十金时,有人尝试并成功获得赏赐。这一举动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政府诚信的信心,为后续变法法令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内容十分全面,涵盖了废除传统的井田划分,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提倡农耕抑制商业,奖励农业生产;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创立军功爵制,按军功大小授爵;编户齐民,建立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世袭官职和爵位,鼓励宗室贵族依据军功获取地位;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等。

在变法过程中,商鞅公正无私,即便太子触犯新法,他也敢于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施以刑罚。这种铁面无私的做法震动朝野,使得新法得以迅普及并深入人心。随着变法的深入,秦国的社会秩序显着改善,生产力大大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国家实力迅攀升,逐渐越其他六国,达到空前鼎盛。

公元前342年,周天子及诸侯纷纷遣使祝贺秦的强大。公元前34o年,秦趁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失利之际,联合赵国共同进攻魏国,商鞅亲自指挥作战,成功击败魏公子卬率领的魏军,迫使魏国割让河西之地求和。魏惠王这才后悔没有采纳公叔痤的建议,早些重用商鞅。此后,商鞅因变法功绩卓着以及战功赫赫,被秦孝公封予商地大片封邑。

然而,商鞅的新法虽然成效显着,但也因其严厉苛刻,尤其是增设连坐制度和残酷刑罚,严重冲击了旧贵族的利益,加上执法严苛,从而积累了大量的怨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王。失去靠山的商鞅遭遇公子虔等人报复,他们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追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因自己制定的严格法规而不被旅店接纳,可谓“作茧自缚”。商鞅先是试图逃往魏国,但因过去恩怨而遭拒绝,只能重返秦国商邑,集结部下,企图凭借军事行动洗脱罪名。然而,秦惠王派遣军队征讨商鞅,商鞅在郑国黾池一役战败身死,其尸被送回秦国,遭受车裂极刑,家族也被诛灭。

总之,商鞅变法虽使秦国从一个偏远弱国成长为战国时代最强盛的封建帝国,但变法者本人却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而最终惨遭悲惨命运,其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www.kanshuzhan.com 看书站
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
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